参考文献
[1] 马晓.城市印记: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3] 王正中.叙事建构论的四重关系[J].当代文坛,2017(04):19-23.
[4] 罗兰·巴特.叙述学研究[M].张寅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89.
[5] 格雷马斯,吴泓缈.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 聂晶.杰拉德·普林斯的叙事理论研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7] 沈冠东,曹丽平.产品包装的生态叙事设计策略[J].生态经济,2016,32(12):216-219.
[8] 马修·波泰格,杰米·普灵顿.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M].张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2.
[9] 陈月浩, 阮菲.基于脚本理论的叙事性空间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04):7-10.
[10]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 杨裕富.叙事设计美学:四大文明风华再现[M].台北: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12] 吴蓓蓓.产品的叙事设计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0-14.
[13] 芦影.关于“设计与叙述”的两个基本问题[J].艺术设计研究,2013(03):81-85.
[14] 郑 皓 华 , 齐 瑞 文 . 基 于 叙 事 设 计 的 办 公 产 品 情 趣 化 设 计 研 究 [J]. 包 装 工程,2014,35(20):118-121+130.
[15] 李江.本分·叙事·纯粹——张剑的工业设计理想[J].装饰,2016(12):52-57.
[16]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17] 龙迪勇.模仿律与跨媒介叙事——试论图像叙事对语词叙事的模仿[J].学术论坛, 2017, 40(2):15
[18] 周庆.叙事性设计的符号学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4):127-131.
[19] 吴卫,李黎俊雄.湖湘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设计的方法与实践[J].装饰,2021(09):42-45.
[20] 马全福.文字叙事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8):274-281.
[21] 乔今.旅游纪念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10):113-116.
[22] 段晓赛, 赵锋, 张倩, 付怡. 旅游文化纪念品意象传达与符码转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22):153-157.
[23] 杨 玲 , 李 洋 , 陆 冀 宁 . 面 向 地 域 文 化 的 系 列 化 产 品 创 意 设 计 [J]. 包 装 工程,2015,36(22):100-103.
[24] 苏颜丽, 韩卫国, 白靖菲, 陈坤杰. 基于湛江地域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6):136-141.
[25] 解春凤.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0,41(08):313-316.
[26] 张 海 林 , 李 冲 . 京 津 冀 视 域 下 的 区 域 旅 游 文 创 产 品 发 展 策 略 [J]. 包 装 工程,2020,41(16):26-30.
[27] 刘斌.设计视角下地域文化创意产品的多维度创新之径[J].包装工程,2021,42(10):267-273.
[28] 刘文良, 邵煜涵, 张永年. 地域文创“精准”设计与创新开发思路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3):21-25.
[29] 姜晓慧.泉城地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2,43(02):319-324+351.
[30] Tan G , Hao T , Zheng Z . A Knowledge Modeling Framework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Ontology[M].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
[31] T. Ruotsalo, L. Aroyo and G . Schreiber .Knowledge-Based Linguistic Annotation of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s[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9, doi: 10.1109/MIS.2009.32.
[32] Yair K , Press M , Tomes A . Craf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afts knowledge as a strategic resource[J]. Design Studies, 2001, 22(4):377-394.
[33] John PIER,龙娟, 尚必武.关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若干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01):81-85.
[34]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 王爱红,刘世平.叙事性陶瓷文创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陶瓷, 2019, 55(1): 80-83.
[36] 何 人 可 , 葛 唱 . 基 于 叙 事 理 论 的 理 财 产 品 信 息 传 达 设 计 研 究 [J]. 包 装 工程,2017,38(10):105-109.
[37] 米高峰,王少雄. 国产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与策略[J].传媒,2014(10):18-20.
[38] 屠曙光.设计的叙事——论后现代设计中的非物质设计[J].新美术,2008(05):98-101.
[39] 倪镔.智设计·活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7.
[40] 张子正.面向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服务平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41]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诠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36
[42] 张静雅. 基于场景原型的地域文化元素提取与动态图形设计研究 [D].长沙: 湖南大学,2015.
[43] 郝鑫.浅析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和外延[J].现代交际,2012(07):126-128.
[44] 孔 翠 婷 , 肖狄虎 , 李辉 . 湖湘 文 化 创 意 产 品 设计 资源 库 建 构 方 案研 究 [J].包装 工程,2017,38(04):161-165.
[45] 易 军 , 张 子 正 . 面 向 地 域 文 化 创 意 产 品 设 计 的 服 务 平 台 构 建 [J]. 包 装 工程,2018,39(04):108-114.
[46] 陈坤杰.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47] 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小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48] 张 祖 耀 , 孙 颖 莹 , 朱 媛 . 文 创 产 品 设 计 中 的 文 化 传 递 模 型 研 究 [J]. 包 装 工程,2018,39(08):95-99.
[49] 呙智强,牛路遥.基于感质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10):96-100.
[50] 唐纳德·诺曼. 日常的设计[M].小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51] 张凌浩. 当代视野中产品语言叙述性的建构[J].艺术百家, 2008(3): 120-122.
[52] 郭肖倩.基于民间信仰文化的文创叙事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0.
[53] 王伟伟 , 刘涛 , 杨烁燏 . 融 合 新 闻 叙 事 : 语 言 、 结 构 与 互 动 [J]. 北 京 日 报 报 业 集团,2019(9):67-73
[54] 唐娜·理査.产品故事地图:让好产品像好故事一样疯传[M].向振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55] 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6] 杨祥民.设计中的双重叙事及其类型特征刍议[J].中国文艺评论,2019(06):47-53.
[57] 王佑镁,郭静,宛平,赵文竹.设计思维:促进 STEM 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3):34-41.
[58] 查洪德.“起承转合”与律诗的章法问题[J].文学评论,2020(03):160-168.
[59] 黄文山.文化学体系[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68
[60] 许嘉璐.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J].人民论坛,2016(03):10-13.
[61] 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4-146
[62] 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M].匡骁,译.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235-236.
[63] 柳冠中.事理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130.
[64] 屠曙光.设计的叙事——论后现代设计中的非物质设计[J].新美术,2008,29(5):98—101.
[65] 赵氏楠.主题性文创设计的叙事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66] 张剑.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7] 王海亚.基于体验层次的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6):330-335.
[68] 李路葵.色彩视知觉研究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应用[J].美术观察,2016(08):129-130.
[69] 约瑟夫·派因,詹姆斯·吉尔莫.体验经济[M].毕崇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0
[70] 李晓梅.动态、隐喻与升维——视觉传达中的叙事设计[J].装饰,2021(09):29-33.
[71] 赵国珍.“隐喻”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表达[J].美术观察,2019(11):154-155.
[72] 郭海林.徐州历史文化溯源[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16.
[73] 王小洋.江苏地域文化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96.
[74] 孟 召 宜 , 朱传耿 , 渠爱雪 . 徐 州 历 史 地 理 特 点 与 地 域 文 化 特 色 研 究 [J]. 中 国 名城,2019(01):61-67.
[75] 王小洋,周欣.江苏地域文化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16.
[76] 朱世平.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24-25
[77] 王倩.语言的隐喻:管窥徐州方言与地域文化的映射[J].中国校外教育,2018(27):76-77.
[78] 邹璐.徐州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互动机理及优化调控[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79] 蒋玉玲,王金娟.浅谈徐州优秀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7(0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