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感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
研究——以《非遗手工艺与劳动创新:香包篇》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ooks Based on the Five Senses——
Take The Exampl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abour Innovation: The Sachet "
作 者:饶安林
导 师:孙亚云教授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阐释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与价值、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当今的重要议题, 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书籍,在以新媒体为背景的现代传媒环境下,媒介技术的更新,阅读需求的改变,不仅影响着书籍的形态, 也改变着它的保存、继承和阅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书籍亦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机遇,创新书籍设计理念以提升书籍的阅读体验,从而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文章首先对五感体验理论、五感体验在书籍设计中的研究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且同时也针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进行调研, 提出了目前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的共性问题,其次文章分析了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特征,研究了五感体验设计理念在书籍设计中的相关应用案例, 根据以上内容的梳理,证实五感体验理论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结合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的五感体验设计策略即:外部形态视觉设计上突出非遗主题氛围, 内部版式设计上精准呈现非遗知识,媒介融合营造多维视觉图像;丰富书籍材质工艺突出触觉感知,设计手工材料包以提升互动体验;增加数字音频辅助非遗内容讲解;加入印刷油墨香味营造嗅觉氛围,设计出版文创产品融入嗅觉环境;通过联觉反应产生味觉物象联想,搭配出版文创产品创造味觉感受,最后对《非遗手工艺与劳动创新:香包篇》书籍进行设计实践论证。通过以上研究,使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的阅读体验更符合当下时代语境,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观众,更成为非遗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关键词:五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
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Figure 1-1 Research technology road map
图片来源:作者到各位专家学者的包容和指正,并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拓展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邢锋萍. “我的五官充满活力”:乔治·赫伯特《圣殿》中的感官意象与新教神学[D]. 浙江大学, 2015.
[2] Forrest D W. Francis Galton: The life and work of a Victorian genius.[J]. 1974.
[3] Kroemer Elbert K E, Kroemer H B, Kroemer Hoffman A D. Chapter 5 - Human Senses[M]//KROEMER ELBERT K E, KROEMER H B, KROEMER HOFFMAN A D. Ergonomics (Thir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2018:171-252.
[4]Krishna A.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sensory marketing: Engaging the senses to affect perception, judgment and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12,22(3):332-351.
[5] Mantel M, Rouby C, Fournel A, et al. Chapter 3 - Senses and emotion: a complex relationship[M]//MEISELMAN H L. Emotion Measurement (Second Edition). Woodhead Publishing, 2021:85-110.
[6] Norman D A. Design psychology 3: emotional design[J]. Xiaomei He, Qiuxing Ou, Zhongxin Edition Group, 2015:84.
[7] Ouyang Y. A Study on Concept Design for Landscape Sketches with the Five Sense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ansei Engineering and Emotion Research: KEER 2020, 7-9 September 2020, Tokyo, Japan[C], 2020. Springer.
[8] 奚露, 邱尔发, 张致义, 等. 国内外五感景观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世界林业研究, 2020,33(04):31-36.
[9] Hara K. Designing Design. Baden[Z]. Lars Müller Publishers, 2008.
[10] 周梅. 书籍设计中的视触觉——从钱锺书的“通感”到杉浦康平的“五感说”[J]. 文艺争鸣, 2010(08):144-146.
[11] 杉浦康平, 杨晶, 李建华.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仁的对话[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12] 丰明高. 书籍装帧设计的视觉传达特征[J]. 装饰, 2003(07):27-28.
[13] 马青. 书籍封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研究[J]. 包装工程, 2008(06):203-204.
[14] 田华. 书籍设计中的视觉化信息图表设计[J]. 四川戏剧, 2015(12):77-80.
[15] 冯蓓蓓. 线性视觉流程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J]. 出版发行研究, 2015(12):89-92.
[16] 蔡顺兴. 形变的力量——重构书籍形态的视觉秩序[J]. 艺术百家, 2019,35(02):172-176.
[17] 陆勇. 技术的视觉化—— 高科技风格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J]. 编辑之友, 2021(03):84-91.
[18] 薛璇, 朴美善. 虚拟阅读创新形态分析——基于AR技术的书籍阅读方式研究[J]. 出版广角, 2019(02):47-49.
[19] 黄启波. 新时代书籍设计品质的思考——以“世界最美的书”中国获奖作品为例[J]. 出版广角, 2020(18):52-55.
[20] 王绍强. 书籍的触觉设计[J]. 中国书画, 2007(09):161-163.
[21] 冯韵淅. 触觉在传统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西南大学, 2016.
[22] 卞滕锦. 基于二维图形触觉识别的书籍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 2021.
[23] 王亚杰. 触觉体验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 2021.
[24] 罗兴华. 基于听觉和触觉体验的0-6岁儿童书籍设计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25] 杨艺. 书籍设计中的听觉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2.
[26] 梁伟. 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刍议[J]. 中国出版, 2011(04):48-50.
[27] 吴晓东, 甄小雅. 非遗图书融合出版路径探析[J]. 中国出版, 2021(09):64-67.
[28] 徐春艳. 嗅觉感知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体验[D].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3.
[29] 梁伟. 书籍设计:“五感”创意与体验[J]. 中国出版, 2017(23):32-35.
[30] 张旭. “出版+文创”跨界融合背景下的书籍装帧设计[J]. 编辑之友, 2020(01):79-84.
[31] 徐端端. 中国传统手工艺题材图书的创新出版实践[J]. 出版参考, 2021(04):58-60.
[32] 马娅. 《汉声》杂志视觉设计中的民间传统文化理念表现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8.
[33] 张湘萌. 武强年画元素在儿童民俗故事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19.
[34] 张白云. 剪纸艺术在少儿民俗类书籍装帧中的应用[D]. 南昌大学, 2016.
[35] 周小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手工书的创新设计[D]. 四川美术学院, 2019.
[36] 李鑫. 基于山东杨家埠年画的书籍装帧设计[D]. 南昌大学, 2016.
[37] 杜欣汶. 庆阳《陇塬香包》—民俗传统手工艺书籍设计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 2019.
[38] 王明, 程冠华. 非遗绘本融合实践路径探析[J]. 中国出版, 2021(02):36-39.
[39] 罗文伯, 汤书昆. 非遗题材图书“纸”“数”融合出版实践探索——以《中国手工纸文库》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6(12):48-51.
[40] 杨扬, 胡琦. 浅析“出版+文创”的逻辑路径及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 2019(07):23-28.
[41] 程鹃. 文博视角下非遗图书出版浅论[J]. 中国报业, 2022(15):86-87.
[42] 李婉婷. 基于五感体验的儿童绘本交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9.
[43] Myoga M H. 2.31 - The Superior Colliculus: Auditory Inputs Integrate With Other Senses to Coordinate Orientation Movements[M]//FRITZSCH B. The Senses: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Second Edition). Oxford: Elsevier, 2020:601-622.
[44] 苑利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5] 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 2022非遗消费趋势报告[EB/OL]. https://arc-quan-hangzhou.oss- accelerate.aliyuncs.com/.
[46] 李雨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分类组织建构——以传统美术类为例[J]. 图书馆杂志, 2022,41(07):58-67.
[47] 孟祥玲等. 民间美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48] 余正东. 庆阳香包[M].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49] 宫楚涵. 泥塑[M]. 黄山书社, 2016.
[50] 孟祥玲等. 民间美术[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51] 潘鲁生, 王佳. 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J]. 民俗研究, 2023(01):18-25.
[52] 等美B约瑟夫·派恩二世B.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53] Yamagishi K, Seki K, Ohtomi K, et al. MDM-Based Kansei Design Approach to Appeal on Customer Senses for Products[M]//BROWNING T R, EPPINGER S D, SCHMIDT D M, et al. Modeling and Managing Complex Systems. Hanser, 2015:185-194.
[54] 张彰 , 张 婷 婷 . 文 化 创 新 视 角 下 的 互 动 体 验 类 书 籍 设 计 研究 [J]. 包 装 工 程 , 2021,42(20):267-275.
[55] 刘辉, 贾欣. 故宫出版的文创之路[J]. 出版广角, 2017(22):16-18.
[56] 于广华. 柔性物感:书籍设计的中国式现代性品质探究[J]. 编辑之友, 2020(07):90-95.
[57] 史亚丽.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艺术特征[J]. 中国出版, 2011(03):46-48.
[58] Graver A, Jura B. Best practices for graphic designers, grids and page layouts: An essential guide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page design principles[M]. Rockport Pub, 2012.
[59] Danaei D, Jamali H R, Mansourian Y, et al. Compar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between children reading augmented reality and print storybook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20,153:103900.
[60] 王亚英, 高成琳. 新媒体视域下装帧设计中纸材的情感表达与创新价值[J]. 编辑之友, 2020(06):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