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纹样创新应用和
空间展示设计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Spatial Display
Design of Xuzhou Han Portrait Stone Pattern
作 者:王卓楠
导 师:王威多讲师
摘 要
徐州汉画像石对于徐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纹样创新应用研究是保护和传承汉代画像石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对如何创新应用汉代画像石纹样与非物质文化手工结合展开了探究。
徐州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墓,具有丰富的图像资料。本文研究过程中, 首先对于徐州地区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分布情况进行摸排,从而尽可能多地收集画像石图像,其次对于图像进行类型分析和分类数据统计,进而对其图像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从此地区的汉代画像石选取典型纹样,并挖掘汉代画像石的更多开发可能,如用蔚县剪纸,徐州香包等形式进行创新展现,建立汉画像石快闪店空间展示设计。让传统徐州汉画像石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该论文有参考文献 50 篇。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徐州;纹样应用;空间展示
目 录
摘要 Ⅰ
目录 Ⅱ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1.3 研究思路 2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1.5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3
2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基本情况概述 5
2.1 徐州画像石发展简述 5
2.2 徐州地区典型纹样分析 7
3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文创产品创新应用 10
3.1创新方向和开发对策 10
3.2纹样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11
4 汉画像石文化产品空间展示设计 13
4.1相关文创产品案例分析 13
4.2汉画像石文创产品空间展示 16
5 结论 18
5.1研究成果 18
5.2研究不足与展望 18
参考文献 19
翻译部分 21
参考文献
[1] 信立祥. 中国画像石全集.第 4 卷.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M].河南: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2]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
[3]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4] 冯其庸,刘辉.汉画解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5] 徐州汉画像石通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 武利华, 2017
[6] 中国画像石全集[M]. 山东美术出版社 , 王建中卷主编, 2000
[7] 姬妲瑾. 汉代袖舞及其复原呈现[D].中国矿业大学,2020.
[8] 朱超.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9] 马鑫.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10] 胡艺潇. 徐州汉画像石神兽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9.
[11] 黄星宇. 基于叙事的汉画像动画再造[D].江苏师范大学,2018.
[12] 罗畅. 徐州汉画像艺术创新设计的思路与方法[D].江苏师范大学,2018.
[13] 梁爽. 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的图像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14] 韩璐. 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性[D].云南艺术学院,2015.
[15] 侯茹. 徐州汉画像石祠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16] 郝囡. 徐州汉文化装饰艺术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17] 赵斌.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研究[D].安徽大学,2011.
[18] 李莉. 徐州汉画像石之乐舞百戏图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9] 田丹. 汉画像石中的凤鸟图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0] 陆彬.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表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1] 姚君洲. 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初探[D].江南大学,2008.
[22] 侯晓宇.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3] 杨山知.从徐州汉画像石中探析早期道教思想[J].中国道教,2020(05):8-13.
[24] 孙雨桐.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20(21):174.
[25] 黄升鹏.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以汉画像石为例[J].艺术评鉴,2020(05):180-181.
[26] 李天慈,张旭.汉画像石数字化资源库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68-71+80.
[27] 郭岩,张旭.数字化汉画像石艺术教育平台构建的实践研究——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18-20.
[28] 买发元.徐州汉画像石装饰风格探析[J].艺术评鉴,2019(13):28-29.
[29] 单唐文馨, 肖婷婷,何靖.徐州汉画像石信息可视化的现状及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9):42-44.
[30] 赵念念.新媒体传播视角下的徐州汉画像石图形语言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6):66-68.
[31] 张勇,翁琳琳,周定财.徐州两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咨询,2018(02):91-96.
[32] 王娜.汉画像石纹饰分析——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24):26-27.
[33] 赵亚璇.浅谈汉画像石中鱼的寓义[J].文史杂志,2017(06):103-107.
[34] 褚青青.徐州汉画像石中的长袖舞蹈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7):249.
[35] 侯晓宇.徐州周边地区汉画像石建筑图像的视觉语言[J].艺术百家,2017,33(04):235-236.
[36] 杨蒙,俞烨操,陈旭.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文创[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106.
[37] 颜文明,吴传景.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187-188.
[38] 陈亮,唐珊.基于徐州汉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J].包装工程,2016,37(10):122-125.
[39] 桑茂林,梁爽.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人物造型的美学特征[J].艺术百家,2016,32(02):244-245.
[40] 朱宏亮.汉画像中的阴阳五行元素[J].文物春秋,2015(06):32-36+69.
[41] 刘妍.浅谈徐州汉画像石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6):123-126.
[42] 张薇薇.徐州汉画像石图像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5,22(05):20+163.
[43] 刘妍.谈徐州汉画像石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美与时代(上),2015(10):87-88.
[44] 赵念念.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6):243-244.
[45] 武利华.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J].大众考古,2015(01):63-69.
[46] 郝利荣,杨孝军.徐州汉代墓葬画像中自然灾害题材的图像表现——以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为例[J].文物世界,2015(01):15-20.
[47]杨孝军. 江苏省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特色[A]. 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南阳市汉画馆.“鲁迅与汉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鲁迅纪念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南阳市汉画馆:上海鲁迅纪念馆,2018:6.
[48]马平,郭建平. 析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1 V3)[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学会,2011:4.
[49]兰芳. 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 中国汉画学会.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中国汉画学会:中国汉画学会,2006:4.
[50]唐小惠,唐世钦. 徐州汉代画像石综述[A]. 中国汉画学会.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中国汉画学会:中国汉画学会,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