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香包文化 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一场特殊的云课堂活动近日在中国矿业大学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举行,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和制作香包,增强学生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徐州香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在这次云课堂上,中国矿业大学的师生们不仅学习了香包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还亲手体验了香包的制作过程,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是作为一种携带中药香料的工具而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香包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不仅用于驱虫避邪,还成为了传递情感和祝福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香包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课堂上,传承基地首席专家孙老师详细介绍了香包的种类、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香包的种类繁多,有的形状似动物,有的则模仿植物,还有的以吉祥物或字符为主题。制作香包的材料主要包括丝绸、棉布、香料等,工艺则涉及刺绣、编织、缝制等多种技巧。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将布料裁剪、缝合,填充香料,最终完成了自己的香包作品。
在这节课上,还有“2018中国非遗非遗年度人物”王秀英奶奶的出席,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和蔼可亲,悉心教导着学生们,学生们也纷纷在粉红色纸上写下自己对王秀英奶奶内心最真挚的祝福。
通过这次云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香包不仅仅是一件小小的手工艺品,它背后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外,云课堂的举办也体现了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云技术的运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共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中来,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将继续探索和推广类似的云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共同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