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创新实验室 - 正文

创新实验室


 

基于扎根理论的非遗文创产品品牌扩散路径研究——以徐州香包为例

Study on brand diffusion path of non-legacy product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 take xuzhou xiangbao as an example

 

 

 

者:王照

师:牟宇鹏 副教

 

近十年来,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后,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说明非遗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说明我们的保护意识觉醒的太晚,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

对于非遗保护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较初级的拯救保护阶段还是在国外更高级的开发利用阶段,不可避免的都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区别只是在于产业化或品牌化的程度,这个要根据不同的非遗类型的自身特征来决定。

本次研究以企业合理性为出发点,通过对非遗品牌扩散阶段,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徐州香包为典型案例,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扩散路径1)以合理性理论为基础,挖掘了品牌扩散路径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2)构建了非遗文创产品的品牌扩散路径的阶段模型。

该论文有图 7 幅,表 4 个,参考文献 57 篇。

 

 

关键词:非遗保护;品牌扩散;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刘玉清.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 价格与市场, 2003(3):24-25.

[2] 曾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7(2):10-14.

[3] 谭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理论探,2008(2):84-88.

[4] 王焯.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8):214-218.

[5] 王志平,郑克强. 鄱阳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禀赋评价与保护利用模式[J]. 江西社会科,2012(10):213-218.

[6] 田阡.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04).

[7] 李麒麟. 三峡库区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8] 戴欣佚.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新模式初探[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3(4):22-25.

[9] 濮乐山.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研究[J]. 旅游纵览月刊, 2012(1):165+167.

[10] 顾军,苑利. 文化遗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129.

 

[11]

顾江.

文化遗产经济学[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2]

李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文化产业的评估研究[J]. 东岳论丛, 2011,32(4):112-

116.

 

 

[13]

王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2010,25 (4): 11-12.

[14] 崔凤军,罗春培.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6(10): 195-

196.

[15] 韩邦云. 旅游视角下的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J]. 中国商贸, 2014(20).

[16] 曹诗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475- 79.

[17] 陈少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18] 王月月.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运用[D]. 华中师范大,2015.

[19] 孔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与利用的支撑要素分析———以安徽池州为例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 6) : 48-52.

[20] 周松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以 《魅力湘西》为个案J.文学界:理论版,2012 ( 2) : 285-28。

[21] 孔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与利用的支撑要素分析———以安徽池州为例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 6) : 48-52.

[22] 周松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新方向——以 《魅力湘西》为个案J.文学界:理论版,2012 ( 2) : 285-28

[23] 刘明华.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前瞻[J]. 重庆文理学报, 2014,33(6):8-15.

[24] Harriet Deacon. 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 The Case ofRobben Island1[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04, 10(3):309-319.

[25] Yoshida K. 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Museum International, 2004,56(1-2):108–112.

[26] 梁钟承, 李斯颖. 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C]//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

[27] http://www.ccpc.cq.cn/home/index/more/id/202365.html

[28] 周先东. 2015 年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 重庆统计, 2016(10):13-15.

[2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8/t20160830_1394336.html

[30] https://wenku.baidu.com/view/9889522d227916888486d780.html

[31] 戴维•阿克著,雷丽华主译.品牌组合战略[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2] 毕研韬. 品牌之道[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9.

[33] 欧阳友权,柏定国. 化品牌蓝皮书系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15.

[34] 王钧,刘琴. 文化品牌传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 肖曾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理论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2,

24(3):6-9.

[36] 曹雨晨. 重庆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7] 李思颖. 从《印象•武隆》看川江号子的传承[D]. 重庆大学, 2015.

[38] 关鑫. 基于 SECI 模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39] 朱肖肖. 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研究[D]. 山东大学, 2010.

[40] 陈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41] 汪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

[46] http://www.cqwhw.gov.cn/

[47] http://www.ihchina.cn/

[48] 巴莫曲布嫫.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 民族艺术, 2008(1):6-17.

[49] Philip Kotler,Gary Armstrong.Principles of marketing[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3)

[50] 余明阳,杨芳平. 品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1] 柏定国. 文化品牌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2] •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3]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8.

上一篇:《面向智能环境下的徐州香包 IP 形象化设计与传播》

下一篇:《京剧主题文创与展示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