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苗绣造物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Design of Huaxi
Miao Embroidery
作 者:车沛彤
导 师:孙亚云 副教授
摘 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全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造物生产日益趋同,民族手工艺造物是世代技艺传承和再创作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精神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在工业产品泛滥、物质丰富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中具有原始性、原真性造物属性对当代设计特色化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对民族手工艺造物设计的研究也有助于探索传统文化更具主动性、动态性、未来性的当代发展策略。
本文从设计学视角切入,以花溪苗绣为研究对象,综合设计学、艺术学、民族学、图案学、符号学、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造物设计研究。首先,阅读苗族、苗绣相关历史书籍,搜集“百苗图 ”、旧照片、旧物件,结合地理、文化环境对花溪苗绣进行历史溯源,厘清发展脉络,以时间切片划分发展阶段,归纳其变迁历程中各阶段造物设计特征,总结其中动因;穿插论述各阶段中花苗女性对造物之影响,分析发展历程中女性的角色,以女性文化研究视角,挖掘花溪苗绣所反映的女性造物特征,揭示花溪苗绣造物与女性的关联。为花溪苗绣造物设计分时段、分场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以造物主体为中心的造物设计研究做前期准备、提供参考。
其次,针对工艺应用、图案造型两方面,从工艺流程、选材用料、创作技法、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花溪苗绣的工艺应用分析,从造型特征、构图方法、色彩分析、图案特征等方面分析花溪苗绣的图案造型,通过对造物活动流程的多方面考察,归纳造物设计规律与策略;基于民族民间造物的本元文化特性,结合造物变迁动因、造物设计方法与特征,从人与造物、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表征多方面剖析手工艺造物中物质与精神文化统一所形成之造物思想,从而总结出花溪苗绣造物设计体系。
最后,结合花溪苗绣传承发展现状探讨其造物设计的当代价值,以造物设计体系和“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政策为理论,从发展路线、实践蓝图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方面提出具有主体性、原真性、原创性的花溪苗绣传承发展策略,以期有效保护传承非遗原始文化价值,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花溪苗绣当代发展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活态化发展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花溪苗绣;造物设计;民族传统手工艺
目 录
图 1-7 研究技术路线图(笔者自绘)
Figure 1-7 Technical Roadmap for the Research of this Proje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4:163.
[2]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J]. 民俗研究,2021(03):42-51+158.
[3] 中 国 传 统 工 艺 振 兴 计 划 [EB/OL].(2017-03-24).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24/content_5180388.htm.
[4] 关 于 实 施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传 承 发 展 工 程 的 意 见 [EB/OL].(2017-01-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5] 国 务 院 关 于 促 进 乡 村 产 业 振 兴 的 指 导 意 见 [EB/OL].(2019-06-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6] 国 务 院 关 于 印 发 中 国 妇 女 发 展 纲 要 [EB/OL].(2021-09-0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
[7]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工 作 的 意 见 [EB/OL].(2021-08-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8]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EB/OL].(2006-4-20).https : //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ich.shtml.
[9] 方 李 莉 . 人 类 学 视 角 下 的 “ 非 遗 ” 保 护 理 论 、 方 法 与 路 径 [J]. 中 国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2020(01):54-62.
[10] 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11-12.
[11] 余建斌.我国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席[N/OL] .光明日报.1989,4,27:第三版.
[12] 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5.
[13] 马传景,潘鲁生编.手艺创意:手艺的产业路径[M].北京:海天出版社,2011:294-295.
[14] 马俊峰,潘鲁生编. 手艺创意: 手艺发展要走专业化道路[M]. 北京: 海天出版社, 2011:295-298.
[15] 潘鲁生.手艺创意:手艺的智慧[M].北京:海天出版社,2011:5-10.
[16] 费孝通. 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17]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18] 王安忆.考工记[M].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18.
[19] 尚刚.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M].上海: 新知三联书店, 2007.
[20]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解[M].上海: 新知三联书店, 2013.
[21] [明]文震亨.长物志[M]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22] 汤漳平译注,王朝华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3] 孙通海译注,方勇译注.庄子[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4] [清]毕沅校注,吴旭民校点.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25] 高云澄. 明季江南造物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9.
[26] 谢治. 造物的转型[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27] 杨先艺.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8.
[28] 陈海静. 基于产品语意学的传统豆形灯造物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4.
[29] 宗 立 成 , 于 瑛 芝 . 先 秦 造 物 设 计 思 想 及 豆 灯 形 制 设 计 研 究 [J]. 家 具 与 室 内 装饰,2021(05):35-39.
[30] 周 亚 东 , 汪 瑾 . 宋 代 建 盏 造 物 思 想 研 究 [J].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 美 术 与 设计),2020(06):136-139.
[31] 王琥.设计史鉴▪思想篇▪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32] 李继侠. 明式家具设计中的造物思想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18):214-219.
[33] 兰芳. 汉代陶楼的造物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8.
[34] 孙磊. 《淮南子》工艺造物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3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1(03):79-82+93.
[36] 龙红.古老心灵的发掘: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与神话传说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37] 诸葛铠. 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J]. 装饰, 1998(06):43-45.
[38] 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J].装饰,2003(02):6-7.
[39] 张道一.从“本元文化 ”论看“非物质文化遗产 ”[J]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4):4-5.
[40] 梁琪.基诺族生活器具造物设计研究[D]. 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
[41] 金晖.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42] 袁晓莉. 生存与创物[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43] 廖璇. 民族艺术、集体记忆、符号象征[D].长沙:西南民族大学,2020.
[44] 王兴业. 民间造物色彩观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45] 许 栋 樑 , 任 珊 , 杨 建 红 . 贵 州 绕 家 枫 香 染 工 艺 特 征 及 造 物 思 想 研 究 [J]. 丝绸,2020,57(07):85-90.
[46] 崔 荣 荣 , 陈 宏 蕊 , 王 志 成 . 传 统 灰 缬 蓝 印 的 工 艺 及 其 造 物 思 想 考 析 [J]. 丝绸,2020,57(01):81-86.
[47] 徐艺乙.南京云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8] 王忆雯. 古代造物思想下眉勒的艺术特征与制作工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
[49] 贾 琦 , 赵 千 菁 . 明 代 男 子 巾 类 首 服 艺 术 特 征 及 其 造 物 思 想 研 究 [J]. 丝绸,2021,58(04):95-104.
[50] 侯玉莹. 造物思想视域下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流变[D].无锡:江南大学,2018.
[51] 周鼎,刘建理.滇西北福猫的民间造物思想初探[J].艺术探索,2009,23(02):41-42.
[52] 朱 胜 甲 . 望 江 挑 花 的 图 案 设 计 及 其 艺 术 特 色 [J].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报 ( 美 术 与 设计),2016(05):144-147.
[53] 金晨怡.仙居童装中的挑花刺绣艺术特征及民俗符号解析[J].装饰,2019(04):116-119.
[54] 曹 大 威 , 文 超 武 . 白 裤 瑶 女 性 夏 装 上 衣 传 统 图 案 分 析 及 应 用 [J]. 上 海 纺 织 科技,2019,47(02):69-70.
[55] 韩璐. 羌族刺绣纹样的视觉语言特征分析与设计转化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
[56] 吴明娅. 浅析湘西苗族挑花的图式语言与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57] 陈思吉. 黄梅挑花传统艺术特色与当代重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58] 彭代明,彭潘丹犁.羌族服饰及刺绣图案中的宗教文化含义[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90-96.
[59] 王柯,叶洪光,刘欢.黄梅挑花八瓣莲纹解析[J].装饰,2017(12):126-127.
[60] 王婷婷,施建平.彝族太阳纹样的设计分析与应用[J].丝绸,2014,51(03):43-47.
[61] 肖湾. 中国史前八角星纹的图像分析与阐释[D].长春:吉林大学,2017.
[62] 张道一.女红文化(续)[J].浙江工艺美术,2009,35(3):1-4.
[63] 刘佳婧.纺织女、母亲、女神[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64] 谢 菲 . 从 意 象 到 实 践 :“ 花 ” 瑶 女 性 挑 花 服 饰 及 其 身体 话 语 [J]. 广 西 民 族 研究,2014(03):113-120.
[65] 谢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制度反射性影响研究——基于花瑶挑花传承人 FTM 生活史的调查[J]. 民族艺术,2015(06):72-77.
[66] 谢菲.空间生产视域下花瑶挑花文化情境的变迁与重构[J].装饰,2017(06):113-115.
[67] 米莉,顿德华.“非遗”保护传承的国家治理与民间互动——以花瑶挑花为个案[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8):128-131.
[68] 李鑫扬.黄梅挑花图案的模件系统[J].装饰,2021(04):120-123.
[69] 李鑫扬.基于模件构思的黄梅挑花图案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20(10):87-89.
[70] 侯宇康, 吕健,刘翔,胡涛,赵泽宇.基于神经风格迁移网络的民族图案创新方法[J]. 图学学报,2020,41(04):606-613.
[71] 杨媛媛,季铁,张朵朵.传统文化在儿童教育游戏中的设计与应用——以《逻辑花瑶》设计实践为例[J].装饰,2018(12):78-81.
[72] 吴仕忠等编. 中国苗族服饰图志[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73] 裴学度,包应釗.貴阳花溪苗族挑花[J].装饰, 1959(06):23-25.
[74] 马正荣.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和挑花[J].美术观察, 1997(02):38.
[75] 曾丽.苗绣图源[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76] 许星,廖晨晨.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苗族)[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77] 张译文,贺阳.贵州花溪苗族女上衣中十字刺绣纹样探析[J].丝绸,2018,55(08):82-87.
[78] 张译文,贺阳.苗族十字纹的造型方式研究与应用设计[J].设计,2018(07):19-21.
[79] 张译文. 苗族女装中的十字纹样研究与创新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8.
[80] 唐洱.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苗族挑花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7.
[81] [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之道[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2] [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3] [日]喜多俊之,郭菀琪译.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84] [英] 柯律格,杨乐,尹吉男编,高昕丹,陈恒译. 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21.
[85] [英] 丹尼尔·米勒.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86] [美] Tim Ingold. Making: Archaeology, Anthropology, Art and Architec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87] [德]雷德侯,张总译.万物: 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三联书店, 2020.
[88] [ 美 ]Richard Poulin. The Language of Graphic Design[M]. Massachusetts: Rockport Publisher, 2011.
[89] [英]Miranda Bruce-Mitford, Philip Wilksinson. 符号与象征[M].上海: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9.
[90] [ 英 ]David Crow. Visible Signs, An Introduction to Semiotics in the Visual Arts[M]. Singapore: Ava Publishing, 2010.
[91] [美]W·J·T 米歇尔. 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
[92] [美]W·J·T 米歇尔.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 [M]. 北京:北大出版社,2018.
[93] [韩]리신 and 이동훈 . (2019).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hinking mode on design thinking [J]. 커뮤니케이션디자인학연구, 66, 285-298.
[94] [ 韩 ]Kim, H, Lee, H (Lee, Hyunju) . Gazing Geometries: Modes of Design Thinking in Pre-Modern Central Asia and Persian Architectu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016(02):196-212.
[95] [英]塞缪尔·伯格理.苗族纪实[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96] [英]威廉·H·哈兹佩斯.石门坎与花苗[J].贵州文史丛刊, 1998(01).
[97] [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98] [日]鳥丸貞恵.布の風に誘われて:中国貴州苗族染織探訪 13 年[M].东京:西日本新聞社,1999.
[99] [日]鳥丸貞恵.時を織り込む人 々:中国貴州苗族染織探訪 15 年[M]. 东京:西日本新
聞社,2001.
[100] [日]鳥丸貞恵,鳥丸知子.布に踊る人の手:中国貴州苗族染織探訪 18 年[M].東京:西日本新聞社,2004.
[101] [日]鳥丸貞恵,鳥丸知子译. 织就岁月的人们——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 20 年[M].東京:西日本新聞社,2006.
[102] [日]鳥丸知子,蒋玉秋译.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103] [日]鳥丸知子. ミ ャ オ族の民族衣装 刺繍と装饰の技法: 中国貴州省の少数民族に伝わゐ文様、色彩、 デザイソのすべて[J]. 芸術工学への誘い,2015(20):51-73.
[104] [美] Karen Brock. Every Thread a Story the Secret Language of Miao Embroidery [M]. Colorado: Linda Ligon, 2020.
[105] [日]佐藤若菜. 中国貴州省 ミ ャ オ族における民族衣装がつ な ぐ母娘関係の動態:女性ライ フ コースと社会経済的変化に着目して[D].京都:京都大学,2016.
[106] Zhang, CN, Wu, S, Chen, JH .Identif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of China Based on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J].AUTEX RESEARCH JOURNAL,2021(02):198-206.
[107] Liang, LL, Liu, HL, Zhou, JH.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n the Analysis of Lu Embroidery Pattern Artistic Value [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BIG DATA AND SMART CITY, 2016.
[108] Lu Xiao-Yun .A Decorative Study on Art Symbols in Miao Embroidery in Hunan and Guizhou Province of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016(02):196-212.
[10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名录: 苗绣(花溪苗绣) [EB/OL].(2006). 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987.
[110] 张 婧 楠 , 崔 荣 荣 . 可 持 续 视 阈 下 苗 族 挑 花 头 巾 纹 样 探 析 [J]. 工 业 工 程 设计,2021,3(05):39-45.DOI:10. 19798/j.cnki.2096-6946.2021.05.007.
[111] 杭小田,路甬祥编.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全集: 民间手工艺[M].大连: 大家出版社, 2007:204-208.
[112] 朱淳 ,邵琦.造物设计史略[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113] 宗 立 成 , 罗 彩 云 , 尹 夏 清 . 早 期 中 国 的 造 物 设 计 哲 学 观 念 阐 释 [J]. 包 装工程,2020,41(22):15-20+65.
[114] [德]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
[115] 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 1989:31-32.
[116] 李砚祖.设计与造物神话——中国古代设计史研究中的一个可能性专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 (06):10-14+205.
[117] 王 忆 雯 , 梁 惠 娥 , 牛 犁 . 明 祖 陵 神 道 文 臣 石 像 生 服 饰 研 究 [J]. 艺 术 设 计 研究,2017(04):54-57.
[118] 邹其昌,李青青.工匠问题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研究系列之七[J].艺术探索,2018,32(01):92-98.DOI:10. 13574/j.cnki.artsexp.2018.01.009.
[119] 范明三,杨文斌,蓝采如.苗族服饰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8:187-188.
[120] 李国庆,宋国彬,方圣德著,鄂东民间工艺现代转型与开发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第 22 页.
[121] 许慎,徐铉.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7 卷下 161 上.
[122] 杨鵑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123] 陈之佛著,陈池瑜编,图案法 ABC 图案构成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124] 邹其昌,孙聪.美国设计理论体系发展研究——中国当代设计理论构建的美国经验[J]. 阅江学刊,2019, 11(06):15-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