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环境的香囊纹样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应用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Sachet Pattern for Smart Environment
作 者:张延泽
导 师:孙亚云副教授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面临着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在人工智能飞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前香囊纹样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设计验证法展开研究,提出构建传统节日纹样推荐系统界面的传承策略。
本文在绪论中分析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汇总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厘清非遗文化数字化与徐州香囊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结构,说明研究方法。接着第二章介绍了徐州香囊与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写明了它们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内容,将二者融合,解释了智能环境下的非遗传承的理论。第三章首先利用网络调研了传统与现代社会中的香囊市场状况,据此针对性地设计了中国传统节日纹样系列文创市场调研问卷,分析市场对智能环境下纹样香囊的需求程度与消费偏好等消费倾向。第四章基于问卷调研的分析结果,设计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纹样插画,将纹样数据导入传统节日纹样推荐系统,并设计引导消费者提高购买欲望的系统界面。
本文通过调研与设计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当前国内的香囊纹样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遭遇阻碍,文创产品作为智能环境下的新兴产物,具有相对可广泛开拓的前景,香囊纹样与文创产品的融合尚未成熟,但其市场的购买力潜能丰富。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力度逐渐加大,使传统节日的文创生产发展逐渐成熟,节日文创深受消费者欢迎。由此笔者选择采用以我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创新香囊纹样、再根据纹样生成衍生品的方法应对香囊纹样面临的传承困境。该方法有利于香囊纹样文化推陈出新,相继走向国际,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
该论文有图 11 幅,表 1 个,参考文献 36 篇。
关键词:智能环境;可持续发展;香囊纹样;创新应用
图 4-1 联合毕业设计实践分工导图
Figure 4-1 Joint graduation design practice division map
mendation
参考文献
[1] Singh A.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manuscripts: An Indian government initiative[J]. IFLA journal, 2012, 38(4): 289-296.
[2] Cameron F, Kenderdine S. Theorizing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 critical discourse[M]. 2007.
[3] Hennessy K.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web: Applied digital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local cultural property rights discour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2012, 19(3): 345-369.
[4] Wali A. Destination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99, 101(3): 629.
[5] Casey L.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Health Board members reg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M]. Dalhousie University, 1999.
[6] Hennessy K.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web: Applied digital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local cultural property rights discour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2012, 19(3): 345-369.
[7] Boggs J. Visual Interface Design for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 Guide to Rich-Prospect Browsing. Stan Ruecker, Milena Radzikowska, and Stéfan Sinclair (eds)[J]. 2012.
[8] Singh A.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manuscripts: An Indian government initiative[J]. IFLA journal, 2012, 38(4): 289-296.
[9] Brown D, Nicholas G. Protecting indigenous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age of digital democracy: Institutional and communal responses to Canadian First Nations and M ā ori heritage concerns[J].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2012, 17(3): 307-324.
[10] Fiona C, Kenderdine S. Theorizing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 critical discourse[J]. 2007.
[11] 秦枫. 文化遗产资源符号建构与产业融合—— 以徽州区域为例[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8(02):7-10.
[12] 苑利.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J].西北民族研究,2004(02):132-138.
[13] 黄亚南,孙守迁,孙晋海,胡涛,唐琴,赵汉理.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7(03):12-16.
[14]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利弊与策略[J].文化遗产,2015(02):9-13.
[15] 曹玲,张丽.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分析[J].兰台世界,2011(26):74-75.
[16] 李永明, 梅杭强.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05):94-96.
[17] 林毅红.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5):116-121.
[18] 马静.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以傣锦为例[J]. 艺术与设计( 理论),2011,2(11):34-36.
[19] 裴张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其实施方案[J].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08(00):92-99.
[20] 彭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09(00):130-134.
[21] 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技术·文化·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浙江档案,2011(06):30-33.
[22] 汤艳, 鲍希科. 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7):297.
[23] 项建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以常州乱针绣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3):26-30.
[24] 余伟浩.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再现与保护[J]. 电影评介,2012(15):111-112.
[25] 张小芳.图书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0,32(09):44-46.
[26] 张昳.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看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4-8.
[27] 彭冬梅. 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8] 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23-125.
[29] 霍学喜,谭文枫,牛军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6(02):93-98.
[30] 苗秀秀. 庆阳香包的包装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1] 刘凤尧. 徐州传统手工艺香包包装的市场化研究与开发[D].天津科技大学,2017.
[32] 吴玉红. 湖湘刺绣艺术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3] 许超. 基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类新传播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4] 渠丹丹. 传统服饰品中的徐州香包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5] 吴盈盈,韩荣.徐州香包视觉特征及其文化功能探析[J].设计,2018(15):94-96.
[36] 王冉冉. 非遗传承视角下徐州香包可持续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1.